記得畢業後不久,遇到有位朋友問我:[何為中藥?何為草藥?]一時不知如何回答!後來找回大學教中藥學的老師,以同樣的問題請教了這位高人,他想了一想說:[除了說明藥的治療功能外,必須有性味歸經,且寫入本草綱目者,才算中藥!],我想了一想問道:[為什麼沒有科學儀器的古人對植物可以列出其性味,和經歸何處,而現在後代子孫在有那麼先進之科學儀器下,無法把新的植物再納入中藥藥典?難道是一代不如一代?]。老師最後也不知如何回答。這問題就這樣二十年來沒有答案。
十年前開始接觸氣功,從第一堂課和最後一堂課都做了同一件事,就是品茶,不是品茶的口感,而是品茶氣的走向。我開始領悟了歸經是如何產生的,原來是先把茶含在嘴裡,開始去感受茶的氣之走向,慢慢的吞下這口茶,再去感受這個茶氣到了胃後,其氣的走向。最後氣是由那裡走出身體。這就的老師第一次教我們品茶的入門學,他要我們品的是茶氣的走向路徑,而不是茶的喉韻及口感。
有了這種初步的體驗後,我猜古人應該是用這種方法來把藥氣歸經歸納出來。果不其然,後來遇到的高人都可以把各種藥草進入嘴巴後,說出該藥氣從那個器官走入那個器官,甚至把時間都一一說明,有的藥只到某一臟或腑,有的卻一臟穿過一臟,一腑連接一腑,一藥游走好幾個臟腑。終於了解藥物歸經的方法,不是用什麼高深的科學儀器,而是靠,高敏銳的氣感。
那性味又是如何訂定的呢?為什麼明明是酸的,藥典卻寫--酸,微苦--經這次品茶,也體悟性味的辨識,不能從入口的感覺來訂定,而需如入口後,到後韻的感覺,以非常敏感的味覺,去分析,是苦中帶酸,或苦中帶甜(甘),必須細心的一一分析。所以後人是可以把現在之草藥納入其性味和列入其歸經。只是現在人缺乏尊敬其他人的專業,不肯接受其他人的[感覺],那只能一味的去憑著古書開藥,卻沒有能真正把病根除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